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南國啊南國,沿山風情

南國啊!南國之沿山風情


說起洽公的行程,我喜愛的程度是由北往南遞增的。我喜愛那裡人的溫度,那裡的陽光及那寬闊開敞的感覺,有山、有水、有綠野。
2016/02/22這次洽公的地點是在崁頂,然而為了這趟的行程,提早來到今天的起始地點竹田車站。也由於是採4+2方式,所以這裡也是這趟旅程的結束地點。
前一天晚上是先落腳高雄,為了今天騎行能順利進行,且不要再發生白天騎到黑夜的情事,也就未食飯店的早餐,早早即驅車離開高雄,尚未到8點即來到竹田車站整備待發。


竹田車站,位於屏東縣竹田鄉,於1919年建站啟用,距今已近百年。其與已廢站的三塊厝車站是臺鐵屏東線僅存日治時期建造的木造車站,在早期曾是農產品收運的鐵路重鎮,竹田車站在最繁盛時期設有旅館及公共澡堂,現在在車站園區內尚有當年澡堂建物遺蹟存在。

竹田車站後方為屏東縣高架化之後所新建車站。

竹田驛園裡文學氣習濃厚,尚有一座號稱亞細亞最南端的日文圖書管,日式木造建築,濃濃古味。




保存堪稱完整良好的公共澡堂



 竹田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設立於1951



教會圍牆外的攤車很專業,全車賣的全部是在地的鳳梨,粒粒金黃果香四溢

市集裡的攤車賣的也是在地風味,瓶裝高麗菜干。少不經事的我實在看不懂這是什麼東西,老闆很熱心的說明這是高麗菜製品,天然健康無化學添加物,拿來煮魚、煮肉可去魚腥肉腥,三瓶只賣100元,說得我有點心,還好早上我神智尚稱清楚就是了。

出了竹田市區來到台1省道的大馬入口,也是屏82的終點(好精準的里程4.061)。依慣例越大的馬路越是要捨去,其中原因當然是大馬路車多速度快,對單車來說壓力很大,另一個原因是大馬路多經拓寬景色多屬單調,騎之無味。所以越過台1省道去走鄉道,村道,才是王道。

騎車跟著感覺走是不會錯的,抓住方向,隨著佳明指引,緊接而來的是有著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覺的五彩繽紛世界,這是騎車才有的喜悅。


走在南國特有的檳榔小徑也是別有一翻風味,右側那黑幕上整地填人其實是寫給車友老蔡(ACAD TSAI)看的,不信可以問車友法師凱哥(Frank NG)

187縣道19公里處,有個地方叫羅康圈,因只吃過甜甜圈,搖過呼拉圈,這個羅康圈我很好奇它到底是什麼圈,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先把它拍照存檔,以供查考
竹田和萬巒是隔鄰鄉鎮,走在187縣道上,越過了萬安溪上的萬巒大橋即進入萬巒境內
萬巒大橋是座很新的大橋,跨越在萬安溪上,在187縣道上溝通著竹田與萬巒二地人的情感

萬巒市區,向以紅燒豬腳聞名,市區裡豬腳餐廳林立,但這些店家賣的是桌餐,我這樣一個單車客對那以桌計的大餐是無法消受的即使外帶也是心有餘力不足只能哀怨的望著餐廳著店員的吆聽而不聞無趣的離去,心裡盼望有朝一日能帶著大隊人馬來大塊朵頤一翻,殺得它片甲不留。


萬巒分駐所的編制在警察機關裡並不算大,小巧的分駐所建築看起確有政府機闗的架式,雖是新建築卻不俗套,前方電桿上除了掛有機關招牌外,尚有一個大大的單車驛站標誌,非常醒目。

萬巒天主堂白色的外牆在藍天烈日下格外的醒目

萬巒是個純樸小鎮,市區並不大,繞了一下便要出城去,市區邊緣的小店賣著自家菜後院種的野菜,和一些小蕃茄,看起來是疏於照顧的產品(店家說是自然農法,不施藥不施肥,蟲鳥吃剩的就是他的,他吃不完就拿出來賣)。我心想既來到此地,總要對這地方做出起碼的貢獻,那青菜我沒辦法生啃,就買了包蕃茄,稍後可以邊騎邊吃以補充維他合C,而這蕃茄的口味真的是自然農法的產品--甜味稍淡酸味稍濃……



萬巒的鍾家祠堂,還有它一旁密集的民宅和部分已頹圮的房舍

萬巒小鎮的市區真的很小,一個轉角就離開了市區,瞬間變成了完全的農村景色

南國啊南國,植作裡的香蕉和高聳椰子樹構成完全的南國風

整齊細長的小路繞在鄉間田野裡,時為住家,時為田園,還不時點綴著紅花,與路上不時傳來的狗吠聲構成了一首真實具體的田園交響曲

萬安溪堤防上,這裡也是萬巒的運動公園,雖然路旁的草長得有點長有點亂,但路面是乾淨的。


縱然只是路邊的野花,近看時也有它艷麗的一面

天氣是出奇的好,在路邊休息一下,吃幾顆剛剛買的蕃茄,雖不甜,但卻很止渴,也解了嘴巴的不滿足。

會有這水位尺標,應該是這裡是屬低窪地,也應該是淹過水

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遇到這三义路,有時也是會徬徨一下的

萬安溪畔的萬巒自行車道在這個季節,恰是春滿花開時,綻放的非洲菊造就了綠毯上的繽紛世界,春暖花開,春意盎然。

在萬安溪無預期期的遇上這片花海,萬分驚喜,獨自騎行欣賞享受快意無限。

回過頭來是萬巒吊橋,這吊橋是供遊憩用,而經過吊橋越過萬安溪是計畫路線。

越過了萬安溪往下一站繼續前進,單騎沿著河堤,在經過了四溝水、延著檳榔樹與香蕉園夾道的鄉間小道後,進入保存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村莊五溝水社區,首先遇到即是座落在道路左側的這棟劉家洋樓,從外觀可以感受其當年的風光。


再往前走,前面三义路口有座規模宏大的大宅院,宅院前除大廣場外,尚有個風水池,這裡是劉家宗祠

再往前走,前面三义路口有座規模宏大的大宅院,宅院前除大廣場外,尚有個風水池,這裡是劉家宗祠


五溝水社區營造一隅,以壁畫來介紹地方的特色民俗,也寄望民俗文化能夠獲得傳承。

五溝水社區的社區營造,在村裡民宅的小空地,在整理綠化後,提供村民及遊客的休息空間。

五溝水的社區營造,以貼磚方式造成貓頭鷹影像,大大明亮的眼睛無時不刻的守護著五溝水。

村子裡尚有許多老宅,古厝,古色古香很傳統,也保存得很好,也有許多鄉土歷史可以讓人來發掘







對於喜歡懷古的人,一定要來一趟保存完整的客家聚落村莊五溝水社區,遠離塵囂,靜逸雅樸,沒有觀光老街及民俗村的商業氣息,很自然的遊走其間,五溝水五告水。


五溝水社區尚保存有傳統特殊的民俗活動[攻炮城]活動

五溝水的景色很美,值得流漣,只是後頭的旅程還很長,不能在此耽擱太久,只能不捨的離開,往下一站萬金社區前進。萬金社區離五溝水並沒有很遠,路線也算單純,大概騎了20分鐘即來道萬金社區的村子外。


萬金社區村子路口的天主教聖母像

萬金社區裡有一戶人家的外牆的壁畫,我在想這是在表徵在這裡的群族是和諧融合的,無差別的。


欣賞完這幅壁畫後,再往前走即是著名的萬金聖母聖殿(又稱萬金天主堂),其歷史可溯源至1861年,教堂仿西班牙堡壘式建築興建,是為台灣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為國家三級古蹟及屏東縣縣定古蹟。

萬金天主堂
教宗望·保祿二世1984年,將萬金天主堂列為宗座聖殿從這以後它的正式名稱為「萬金聖母聖殿」




萬金教堂聖母像

萬金社區的小七外觀也配合了教堂的風格營造,在小七稍事休息及補給後,即告別了萬金社區繼續今天的旅程。


 道路前方的大山即是大武山

來到山腳下,大石上勒字"泰武鄉"


順著道路蜿蜒上山,坡度一般並沒有很陡,只是天氣有點悶熱,所以汗水流了不少...
山上栽植的農作物與山下的有所不同,由檳榔及香蕉變成了鳳梨,而沒粒果實上都披了張油紙來防曬,友如傘花柔朵朵也堪稱奇景。

山上栽植的農作物與山下的有所不同,由檳榔及香蕉變成了鳳梨,而每粒果實上都披了張油紙來防曬,有如傘花朵朵也堪稱奇景。

佳平部落的法蒂瑪聖母堂

泰武鄉公所

102縣道的終點就在鄉公所的對面,也就在武潭國小佳潭分校的校門前

武潭國小佳平分校

這裡是今天的第一點高點了,計畫裡沒有要登大武山,所以在這裡折返,來一段快意的下坡路段滑行
沿著山邊的鄉道前行,道路左側的西方道堂建築規模很大,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廟,想說這一定花費了不少的金錢及時間才能有這樣的宏大規模,而廟就是要大要氣派才會有人氣有人拜。

武潭部落位於萬安溪上游的大武山下,是排灣族人聚落,昔日族人稱為「道塔他勒」部落,後來,因為天災及人口成長才遷徙到現在的地方。
武潭部落


 武潭橋頭挺立的排灣武士,監視著往來人車,守護著家園,下頭即是萬安溪

遇見三五族人聚集一處,身手利落的撥離這以前不曾見過的顏色鮮艷的作物。

觀察及狐疑了一陣子之後,請教族人才知這是時下正紅的紅藜。只是當時實不知這東西的珍貴,族人告訴這是很好的食物,要再經過日曬,食用方法簡單,可以加入米飯一起煮食,很補。

等待收成的紅藜,顏色鮮艷自然天成,整片紅藜田是五彩繽紛,為鄰近青山增添了許多生趣,在回到城市後,和朋友聊到今天看到的新鮮事物,才得知紅藜是現在當紅食物,有著穀物界紅寶食的美稱,它富含蛋白質、鈣質、膳食、膳食纖維及有機礦物質。 友善農法種植,米飯添加,友善您的健康。為臺灣原生植物,有學者主張應正名為"台灣藜",是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作物之一,通常將其穀粒用於釀製小米酒時,做為酒引。
在離開了武潭部落時,我是順著萬安溪堤岸上的道路回到主要道路185縣道(沿山公路),由影片可以看出左邊是鳳梨園及漫草荒蕪的河床。

南台灣的185縣道又稱沿山公路,這條公路北起屏東縣高樹鄉,沿途經三地門、瑪家、萬巒、來義、新埤南至枋寮鄉 ... 由於係沿著中央山脈西側修建,因此有「沿山公路」之稱,是屏東縣山地鄉之間的主要聯繫道路。雖是沿著中央山脈西側修建,但是主要是徵收台糖農場用地築造,所以部分路段筆直,兩旁又因台糖近年造林成果與原有廣闊農場,造就不同一般公路的景緻。

公路這樣的景緻,一路筆直,良好的路況,樹已成林成蔭,單車暢遊,速度不急不徐,是最能體會享受臺灣之美的。

筆直路段的沿山公路,道路兩旁是整齊的人造林,而樹林的後面則是廣闊的農場。



有時退到路的一旁,站在田間的小路,靜靜的欣賞這大地之美,美麗是掬手可得的,視野之大,心胸跟著豁然開朗了起來...


隨意的穿插小徑,又是一番不同景緻,排灣族特有的琉璃珠布置在道路護堤上,巧思的營造地方特色,引人想要一探究竟,在廣大的田野中也為出外的族人指引了一條回家的路


平和部落外的琉璃道路

平和部落即是比悠瑪部落,也是遼闊太武山下的一個排灣族部落,鼻笛是這個部落的傳統技藝,這趟行程只到了部落的入口而已,在回到185縣道時,並沒有循著來時的路徑,而是試著穿入樹林,看看會有什麼發現...

結果到了後來是路況變差,這柏油路面可能是因經過長久的雨水侵蝕,又少有人行走,所以變得破碎,幸好這是黑皮能夠勝任的路況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是由台糖的農場轉型,已是南部熱門遊憩區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入口處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位在潮州鎮境內,是當年政府十二項愛台建設綠色造林3計畫之一,占地遼闊,開放的面積就有85公頃,所以今天只能以到此一遊的方式來呈現。

出了森林園區之後,順著潮義路往東騎到來義鄉的古樓部落,古樓部落是排灣族的大部落,位置是在尖刀尾溪的上游(在林邊出海),古樓仍保有排灣族傳統的竹竿祭典儀式。


竹竿祭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傳說排灣族先祖里莫基與創世女神德蘭歌約定每三年相會一次,即「人神盟約祭」,祭祀前由巫師占卜時辰,藉著燃燒小米梗的煙為橋樑,引祖神降臨與族人相會。祭典分為三個階段,有前祭、刺球祭和送神儀式,刺球祭是重心,過程興奮激烈,場面熱閙。




古樓社區牌樓

丹林社區與古樓社區隔著尖刀尾溪,中間有丹林大橋及丹林吊橋連接二地,丹林的地勢較高
 丹林大橋

丹林吊橋

 在吊橋的另一端俯瞰吊橋全貎

在吊橋的另一遠眺丹林大橋


爬到高處再望丹林吊橋與丹林大橋


安靜的丹林社區,丹林社區也是一個高點,依著路標往文樂方向走,此後的路應該是沒有爬坡了



今日公休的丹林渡假村,心裡小慶幸,還好今日不是要在此落腳過夜


經過了一段下坡路程,經過了文樂村布族努克部落的壯麗大門


文樂村布族努克部落牌樓


因為對於炮台後溪這個名字感到新奇,所以選定了這條路,到了現場才發現是個地雷,但是既然來了,就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相信黑皮是能信任的...
崎嶇不平的小路,在芒果園裡低頭前進著,隨時閃躲那突如其來枝葉,與地上寞名的窋隆

砲台後溪橋下的砲頭後溪沒什麼奇特的,只是過橋後到新埤餉潭之間的產業道路為了施作排水設施,被挖成一段段的,該我差點要崩潰了,這樣子我實在無能力騎著黑皮通過,只能牽車了,也因為這樣耽誤了不少時間...

被挖得柔腸寸斷的產業道路,在牽車走了許久之後終於看到美麗的餉潭

新埤餉潭的山光水色

 餉潭北普宮的牌樓大到橫跨二條馬路

笨箕湖古碉堡公園的防空碉堡



新埤建功森林公園,這個森林公園占地也是不小,而且樹木茂密

 在森林公園旁的復興廣播電台新埤台舊址已經變為老人會館

新埤國中

已經感覺到陽光越來越不使力了,在這二月時節,只要陽光不過強勢,氣溫就會慢慢降下來,所以此時此刻已稍覺得有點涼意,路程也來到尾段,在前往潮州市區的189縣道有著大片的鳳梨田

189縣道上大片的鳳梨田,正常停下來駐足拍照時,看到遠方天空的飛機好像是灑下了什麼東西來了,張大眼睛盡力一看...才知是人,是天降神兵...


運輸機飛過,機尾躍出一個個的傘兵,乘風從天而降


在看完傘兵跳傘訓練後,天色已暗了下來,剩下來要回到竹田車站尚有一段路,所以途中除必要不再多做逗留了,快速的踩著踏板進入潮州市區,找到了潮州有名冷熱冰,由於也是該吃晚餐的時候了,也買了一些補給品帶在路上邊騎邊吃,補充體力。



冷熱冰是當場解決了,其他的就打包了,一路狂奔追著即將落下的太陽跑...

回到出發地點竹田車站之前,中途尚有個計畫好要去的糶糴村的敬字亭古蹟要去拜訪

天色真的暗了,這裡也沒有額外照明光源,拍出來的照片只能用暗淡二字來形容,不過或許這樣更能顯示出古蹟的古。


終於回到了今早的出發地點竹田驛園,園區夜間照明已經點亮,黃色的光源長曝別有風味,就以這二張長曝來做為這次騎行的結尾,心裡頭想的是好山、好水、好故鄉,台灣真的是用騎的最美,許多的地方是值得再次前來,也值得用更多時間來品味欣賞和瞭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