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蜿蜒小逕單車澎湖慢漫騎
這趟澎湖行在內心蘊釀已久,其實幾年前本魯已經去過澎湖。當年為了洽公帶著大白飛上澎湖群島,也利用假日帶著大白到處走走,嚐識探訪澎湖的風土人情。但因公務在身無法暢心,雖然走了許多路,也去了不少地方,卻是只能走馬看花
大白的澎湖陸空聯合勤務之首部曲
http://cdic-jeff.blogspot.tw/2013/11/blog-post.html
大白的澎湖陸空聯合勤務之二部曲
http://cdic-jeff.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8.html
這一次在坤哥(Jack)的帶領下與許多單車同好一起賞遊澎湖,Jack服役時期在澎湖待了一段時日,對澎湖的自然及人文有一定的認識和體驗,相信這趟旅程會有新的感受,又和多位平時就常一起騎車的朋友同遊,定會是段快樂的旅行。
雖然四天的行程,幾乎可以用水裡來(汗水滿身)火裡去(炙日罩頭)來行容,但是在澎湖徐徐拂來的涼風下,騎行在列日下炙熱的感覺和緩了許多,再加上小戴支援車適時提供的清涼補給,以及安排適當行程,團員間的風趣互動,美味的伙食等,都為這趟旅行的樂趣加分了不少。
此次本魯不再以往流水帳式的序時介紹,改以景點屬性特色為單元來說明,首先登場的是歷史建築及古厝。在要進入主題前先來概說一下澎湖的歷史,澎湖的開發,由於地理位置處於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關係,又為南洋通往東北亞必經的水道上,在經濟、軍事戰略上均有其重要地位,也常被做為攻打,及移民臺灣登島的跳板,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它的開發甚早。
1726年出版的「福爾摩沙島與澎湖群島圖」對澎湖群島當時稱漁翁群島,漁翁灣為現在的內垵,而小案山則是當今的桶盤嶼…。
澎湖天后宮應是臺灣建廟最早的媽祖廟,確切的建廟年代眾說紛云,若以出土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論推,應可確定於1604年)即已立廟。而馬公地名的由來亦可能出自於「媽祖宮」的演化。
澎湖廳憲兵隊原本是清國的澎湖協鎮署,建於康熙年間1684年,光緒時1889年改為通判衙門;日治時期改為澎湖廳憲兵分隊時,進行了大規模改建成為現在的樣貌。民國34年國民政府時期,做為澎湖防衛司令部運輸組營區,直至民國47年為因八二三金門砲戰局勢改為馬公港指揮部。主要建築為日式兩層磚木造建築物;擁有浴室及地下水池。
二崁古厝聚落,陳延益先生約在明朝末年從金門渡海移民來到澎湖,從事農漁生活。成家立業後,家族成員逐漸增加,遷移到二崁定居。後來人口越來越多發展成為一個聚落,在清日甲午戰爭之後,傳統謀生活動已無法支應生活支出,許多人只好離鄉背井,到台灣謀生過活,村落逐漸沒落,近年完成修復成為今日的樣貎,古厝古色古香,充滿著傳統風釆,仿佛進入時光隧道,建築風貎有繁瑣華麗者,亦有簡約平實者,融合多元文化及傳承閩南傳統,映畫出二崁先民與自然環境搏鬥下的家居住宅風格,值得細細品味。
合界永成古厝,時間往前推到大約是17世紀的1640年,楊姓主人在岳父資助女婿建造了一艘名為「永安」號的貨船 ,航行於馬公及福建沿岸各港口,往返運送民生用品及建築材料。因為利潤豐厚,之後又續造了第二艘「永發」號,家庭逐漸富有
,人丁旺盛 ,最盛時共有八間住屋、一百多人共同生活 ,並開了-間「永成號」雜貨店 ,家人平日生活均以人蔘做為茶水飲用 ,其富有情形遠近皆知 ,在合界這個地方自成稱為「永成」的小聚落。
傳說,在建造第八間房屋前
,家族成員在不知情的情形下,鏟平了地基上的風血穴位:「龍珠穴」。致在第八間房屋建造完成的三、五年後,「永安」號貨船在海上遭劫,「永發」號船身觸礁等重大損失。從此家中經濟主要來源盡毀,家族衰敗後各自分產,獨立謀生,子孫也紛紛離開,富麗堂皇的宅漸漸荒蕪倒塌,風采不再。
整修前的樣貌(2011.5)
當然澎湖尚有許多古厝老宅,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或不為人知的一面,本魯無能力一一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